倾听我与天肿的故事张晓亮天路情怀昌都

「本文来源:北方网」

医院

副院长张晓亮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天津医科大学和医院校院两级党委领导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充分发医院资源优势,对口帮扶援建西藏昌都地区。我无比荣幸被选派为领队医院。

年6月,带着各级领导的殷切希望,我出发了。经过成都中转六个小时左右的飞行,我顺利抵达昌都邦达机场。一路上,我始终在思考,到底什么才是当地人民最为迫切的需求?去到当地,该从哪里下手开展工作?怎样才能发挥一名帮扶干部的最大作用?

进藏后我很快便被组织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一职。肩负着两地党委的重任和嘱托,我第一时间开展调研,使自己尽快进入角色,医院领导班子开会、研究、部署,明确牵头领导、责任科室和责任人,医院相关业务职能科室,医院修改完善制度、职责、预案、流程等50多项,医院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目标。经过不懈努力,年12医院正式成功获批“三级甲等”医院,并于年初举行了挂牌仪式。我完成了年组织交给我的首要任务。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源动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医院医院的优势,医院定期举办医疗业务学习班,强化医务人员业务能力,改变以往单一的麻醉方式,增加了颈丛、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控制性降压、喉罩通气、心肺复苏以及病人术后自控镇痛等麻醉技术,其中多项技术填补了昌都市医疗技术的空白。通过这一年的“手把手”言传身教,把先进的医疗理念灌输给当地医生,使藏族医生深入了解西医,接受西医,乃至热爱西医。

同时,我们充分利用医院的科研技术平台,医院手麻科科研管理工作。同批次我院援藏干部、藏医院手麻科许奎斌主任负责主持申报的《藏药皮康散外用预防术中压疮效果的临床研究》通过了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管理局立项审批,医院年创“三甲”期间唯一中标课题,医院科研助力,医院自建院以来护理专业无科研课题的空白。

提升医院办院的宗旨,而服务能力建设说到底是技术水平高低。根据各学科提出的发展需求和瓶颈问题调研,我们发现设备陈旧老化,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等问题尤其突出。

经过班子集体商议,决定支持科室发展购置相关设备,可经费从哪来又成了困难问题。医院的一把手,我责无旁贷,终于经过上级支持,多方协调争取到昌都市政府划拨.44万元,用以进一步加强藏医特色外治科、康复理疗科、五官科、妇产科、手麻科、功能科等业务科室建设,扩大服务面,医院诊断及治疗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医院发展模式,进行了手术室环境改造,提升了手术质量,藏医院也成立了首个无痛胃肠镜麻醉中心,手术室年手术量同比增长66.7%。

由于先前分管过基建工作,医院发展,医院改扩建工程进度,经过与施工方共同努力,临床综合楼和科研医技康复楼很快建成投入使用。临床综合楼十一、十二层提升改造,新建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消毒供应室、产科等工作也在积极向前推进。经过一年的努力,藏医院的软硬件设施大大提升,布局合理,就医舒适度高,医院同仁和当地藏族老百姓的高度认可。

作为援藏干部,严格落实民族团结政策也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地的藏医藏药事业有很好的基础,经过座谈讨论,我们制定了“既尊重藏医,又发展西医”的工作原则,开展藏西医互学互助,推动名老藏医开展藏医师带教工作与西医“师带徒”工作的有机结合,积极探索藏医药在疑难危重病人救治领域中的应用,让藏族同胞既得到先进的手术等西医治疗手段,同时又得到藏医药治疗,此举获得了藏医和当地病藏族同胞的一致认可。

年春节前后,全国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看着每天不断上升的病例数,我的心里始终挂念着昌都的情况。大年初一的晚上,我终于鼓起了勇气和妻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得回去,在这我不踏实。”短短的两句话,说得我们夫妻二人内心都五味杂陈。妻子默默地点了头:“我料到了,你订票吧。”大医院无偿援助的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医院抗疫前线。按照疫情管理要求,返藏后我进行了14天隔离,这期间我利用电话、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zhouxinxi.com/afhgx/237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