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起来要成为一把伞,为百姓遮风挡雨,俯下身要作为一头牛,带着深厚感情与群众打交道”。这是“最美基层民警”——昌都市八宿县公安局冷曲河便民警务站副站长斯朗措姆最喜欢的一句话。
斯朗措姆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先后被评为“西藏自治区三八红旗手”、昌都市“最美格桑花”、“西藏自治区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
她是同事眼中的“好榜样”
作为一名便民警务站基层民警,斯朗措姆自觉加强公安业务学习,熟悉执勤办案程序要求,很快成长为业务骨干。工作中,她秉公执法、依法办案,用实际行动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经常深入辖区与群众拉家常、问冷暖,从调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到积极参与扶老助残、结对认亲交朋友活动,不管事情多琐碎,她总是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力所能及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与辖区群众结下深情厚谊,用真情架起沟通警民之心的“桥梁”。在训练场上、城区的大街小巷、抓捕违法犯罪嫌疑人的现场,到处都留下她“闪光”的足迹。
她常常对同事们说:“我们心中要时刻装着老百姓,要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也许群众一辈子就和我们民警打一次交道,但竭诚的服务才能使老百姓感受到公安工作的内涵和价值”。
八宿县公安局冷曲河便民警务站副站长李飞说:“斯朗措姆在工作中能够严守组织纪律,认真负责工作,团结同事,及时掌握辖区情况,在工作之余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免费为群众提供接骨服务,力所能及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她是群众口中的“女神医”
斯朗措姆的时间分成了两半:一半专心本职工作,在辖区巡逻、盘查,随时了解掌握辖区社会动态,一半原本是休息时间,她用来为群众服务,用祖传的精湛医术接骨疗伤。
她的父亲是一位医生,父亲传承给她藏医接骨医术。工作之余,她用精湛的接骨医术帮助群众,不求任何回报。
警务站是24小时轮班制,这样的作息时间给了斯朗措姆更多的时间服务群众。她接待每位患者,都会不厌其烦地告诫他们:“求神问卦解决不了病痛,相信医疗科学才能远离疾病。”接诊骨病患者是非常耗费精力和体力的,每次接骨后,她常常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随着她接骨疗伤的名气越来越大,找她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只要有病人找她,无论什么时候她都会治疗,不怕脏、不怕苦,甚至不收病人的一分钱,对一些家庭条件困难的病人、群众,斯朗措姆为他们安排住宿、吃饭、提供药品等,都是花自己的工资。
年出生的旦增老人也对斯朗措姆感激不已:“我不小心摔伤了,找她看了3次,她的态度非常好,而且没收费!”
现在,斯朗措姆的病人已经遍及全县各乡镇,甚至外县、外省。平均每天要看十几个病人,有时候最多的一天要看四十多个病人。因为病人太多,常常值班24小时之后,她只能睡两个小时,又接着为群众看病。为了方便群众找到她,斯朗措姆还把自己的联系方式贴在了警务站门口。每到她休息日,警务站门口就会聚集起不少人,等待看病,俨然成为了八宿县城的一景。她还经常利用午休、下班休息时间出诊治疗,直接为患者上门服务,让他们不用带着病痛奔波。
斯朗措姆说:“工作之余,有老百姓找我看病,我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他们治疗,目前我已看了9万多人。”
她常说,为人民服务没有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之分,也没有本职工作之内和之外的区别,群众有急事,党员民警就要在第一时间帮助群众解决,而不能因为是在休息时间就推脱,“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本职工作之外更应该做好为人民群众服务工作,因为这是一种别样的精彩。
她是孩子心中的好姐姐
年,斯朗措姆被组织选派到八宿县郭庆乡那塔村开展驻村工作。工作中她了解到,该村贫困户拉姆、曲措、白玛央金三名学生家庭非常贫困,经济负担很重,她陷入了深思,想着必须为这些求知若渴的孩子做些事。于是,当时并不富裕的她决定降低自己的生活标准,用工资资助孩子们。“我是一名党员民警,帮助这些孩子是我的责任,我不能眼睁睁看着孩子受苦”。从此,斯朗措姆一直为拉姆、曲措、白玛央金资助学费、生活费每月元,直到三人大学毕业为止。她不但在平时的生活上关心他们,也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