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数据和服务送到一线去气象部门上下联

中国气象报记者牛彦元

11月7日,金沙江堰塞湖险情持续。

“根据今天5时风云四号A星以及应急监测站观测显示,中低云覆盖滑坡点,并伴有零星降水。”“7日气温将下降6℃至8℃,群众转移需要注意防寒保暖。”……在中央气象台全国天气会商室,每一份汇报,都把气象部门的牵挂,用最专业的方式送到抢险救援最前线。

这是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政府应急办发布“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原‘10·11’山体滑坡点再次发生滑坡,金沙江断流并形成堰塞湖”消息的第三天,也是中国气象局启动三级应急响应的第三天。

三天前,在中国气象局统一部署下,紧急组建起来的金沙江堰塞湖抢险救援服务保障小组成员召开视频会议,国家级业务单位,四川、西藏两省(自治区)气象部门以及现场救援小组,紧紧连在了一起。

此前,国家气象中心已经安排人跑了两趟应急管理部。通过参加联合会商,把救援最迫切的需求带了回来——“需要精确的监测数据,之前我们的监测点距离滑坡点最近的距离有5公里,跟实况还是有差距”“需要精细化的服务产品,救援直升机飞行需要依靠风向风速,群众转移安置需要温度预报、公共交通服务产品”。

年11月7日14时53分(北京时)FY-4A气象卫星监测图像。图片来源: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我们有数据!需要跟西藏、四川对接,把数据传给他们。”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带来了“新鲜出炉”的风云四号A星监测图像。太空之上,风云四号以及高分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卫星正实施应急观测,不仅对天气条件进行“体检式”监测,还能对堰塞湖水体本身进行“放大镜”式的高清观测。

这个消息为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的预报人员解了“燃眉之急”——现场指挥部最需要的就是精细化的遥感产品。如果卫星数据传来,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西藏数据与应用中心就可以在发布的受灾地区云系状况监测报告基础上,结合利用制作更精细化的遥感产品,给救援决策提供重要支撑。

通往堰塞湖的道路。谭绍华摄影

“我们有人在现场!”这时候,中央气象台已经派出首席预报员驰援四川省气象局,为当地开展预报提供最有效的业务指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气象局应急小分队更是通宵作业,在白玉县绒盖乡生公村布设移动观测站,把观测点到滑坡现场的距离缩小到了米。

“滑坡点天气形势复杂,预报难度大,把现场的数据传回省局来,传到中央气象台来,我们需要第一手的观测资料做分析!”

“我们有服务产品!”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已经跟交通运输部路网中心共享信息,制作发布堰塞湖附近交通天气信息,为当地组织群众转移提供支撑。

30分钟的视频会结束,一个服务保障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zhouxinxi.com/afhhy/275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