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段旅程的开始或许都应该伴随着一定的目的性,也许是为了品尝美食?也许是为了欣赏风景?也许是为了心中的那份执念。在开始此次旅程之前我却一反常态的没有怀揣着这样或那样的情绪,而当我真正与路虎发现共同经历过这十二个昼夜,走完这条充满神圣感的滇藏线之后,或许我心中的那份答案已经明确了。
路虎“发现无止境”之旅,已经伴随着大家走过了六个年头,而在今年第七季的活动中,一份全新的路书也展现在我们面前——重走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古代连接汉藏地区人民经济往来的重要道路,其实分为三条,这次重走的将是滇藏线。最重要的是它的繁荣,带动了整个古代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展现汉藏人民团结的象征。而且近年来国家重建了古丝绸之路,也让这条千年古道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视线中。同时很多人也被古道之中所蕴藏的文化底蕴所吸引,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们将这条滇藏线冠以心灵净化之路。
“知来藏往”或许能够表达此次旅程的全部意义,对我们而言,像神秘的藏区、以及同样拥有深厚底蕴的藏族文化来说,是一次难能可贵的接触过程。沿途会遭遇哪些状况,其实对我们所有人来说,也都是充满着未知与期待的。
路虎“发现无止境”之旅第七季,十二天的旅程充满了未知与期待,也将由路虎新发现伴随我们探索和经历这一切。
DAY1:抵达丽江
提起丽江,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旅游,如今商业化十分普及的丽江市,虽然也有许多宣传丽江文化的地方,可是商业性太强,少了许多质朴的色彩。其实丽江除了这些以外,最应该让大家了解的就是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纳西族东巴文化。抵达当日,跟随着此次活动的向导,前往距离酒店不远的百年老屋生态园,了解并学习纳西族东巴文化。东巴文化也是现存唯一一种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体系,是纳西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拥有百年历史的生态老屋,虽说纯木质结构经历过修复,但对于现代化程度越来越发达的丽江来说,保存这样完好的建筑真的是凤毛麟角。
文房四宝讲的是笔墨纸砚,丽江的笔墨纸砚则有着不同的寓意,文笔山指代笔,丽江纯洁的云指代纸,大研古镇指代砚,而这最后的墨就是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了。
纳西族东巴文化传承人和肖源,身着纳西族传统服饰迎接我们的和老师,其实只是一位质朴的农民,之所以成为传承人,也是因为家中这座老宅子记录并保留了许多纳西族传统技艺和物件。
和老师家的宅邸与丽江市内的很多仿古建筑不同,修缮时特意按照旧时风格重新设计,保留了左侧最原始的百年宅邸,一切都是原汁原味的纳西族建筑。
从家中保留的众多老物件儿就能看出,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寻找的文化,而不是照葫芦画瓢就能轻易模仿出岁月留下的痕迹。
作为目前全世界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纳西族为世界语言体系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家知道图中六幅图画要表达什么意思吗?眼尖的朋友可以仔细看图,答案就在之中。
此行还有一个目的,学习东巴象形文字,别看笔画简单,但在场没有一个人猜对老师画的是什么意思。这就和我们开始学习中文拼音和英文字母一样,基础打得好才是硬道理。
平生最怕的就是考试,通过学习之后,总是要经历考试才知道学会没有,再考下大家,最下面的那幅画是什么意思?不要想歪哦,我可没有开车。
目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技术,但却忽略了身边最重要的文化知识,其实东巴象形文字也才比英文26个字母多4个,词组也才多组,比起汉语,学习起来简直so,easy!
临别之际,和老师也送上了”马到成功“,虽说通过活动去传播东巴文化,可能是杯水车薪,但如果各位对这种象形文字感兴趣的话,我也算是尽到微薄之力了。
夜晚的大研古城依旧灯火通明,熙熙攘攘,年轻的人们找寻着宣泄烦恼的方式,文化不仅需要寻找发现,也需要了解传承,而我们的路虎”发现无止境“之旅才刚刚开始。
丽江还有文房四宝?学习东巴文化 信仰是什么?
传说在云南藏地雪山地区深处有一处隐秘的天堂——香巴拉王国,那里物产丰富、风光绮丽,上至王臣权贵下到庶民百姓都虔信佛法,供奉三宝,是人世间最后一片净土。而将这个美丽传说带回现实世界的这个人,就是詹姆斯·希尔顿。他所写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里那个坐落在群山环绕中的“香格里拉”秘境,就是吸引着全世界各地人来中国寻找这片天堂的原因。
香巴拉王国的原型,香格里拉的松赞林寺
DAY2:香格里拉
告别丽江,沿着滇藏线西行,途径著名景点虎跳峡,世界最深峡谷之一。原本没想与大批游客“分享”这喜悦,但秉着既来之则安之的道理还是欣然前往。相传虎跳峡是一条只能供老虎跳跃通过的道路,如果说能将信仰转换成对生存的希望,我很想知道当年“虎哥”拥有了多大的勇气才敢跳过金沙江的。
沿着滇藏线一路西行,陪伴我们的除了高山就是江水,藏区的江水总共有三条,其中一条就是眼前的金沙江。金沙江属于川藏界河,是长江的上游,发源地在唐古拉山脉,因水质含大量泥沙呈现黄色而得名。另外两条我们也会在旅途中遇到,到时候再细细讲解。
左手边屹立在江水中的巨石就是虎跳峡最出名的虎跳石,此处也是峡谷中最窄的一段,两岸石壁耸立江水湍急。就算是崇尚冒险精神的我,看到此景也会有些惧怕。
香格里拉的松赞林卡酒店与其他松赞旗下林卡系列酒店略有不同,规模算是之中最大的,整体依山而建,每栋独立建筑的房间风格也各有不同。松赞所有的酒店都有着浓厚的藏族风格设计,为我们认识藏族文化提供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酒店内可以直接看到松赞林寺,徒步前往大约10分钟,也是最省事的方式。当然你也需要勇气与毅力,战胜突如其来的高原反应而导致的上气不接下气,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被誉为“小布达拉宫”的松赞林寺,也是云南省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群落,有着“藏族艺术博物馆”之称。由于此次时间有限,我们并未进入参观,但通过远处山坡眺望兴许也是一种不错的欣赏方式。
悠闲、惬意、并不虚度光阴,是香格里拉居民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平日的忙忙碌碌确实会让我们忽略到生活中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却是这里最重视的一点。
以前看到磕长头总是在想,他们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如今的我愿意用更加尊敬的态度去面对他们,因为对他们而言磕长头并非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六道众生能离苦得乐。
一场临时带来的音乐静修的体验,在藏传佛教中,这种类似通过冥想去沉淀内心的方式,为我们进一步了解佛教文化在藏区人民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带来了最直接的感触。
藏语音乐有一种特别的魔力,舒缓的音乐确实能让我们从紧张的情绪中释放下来,并且指引你心的方向,俗话说心诚则灵,越用心倾听越可以将身心全部放松下来,对于整天生活忙碌的我们来说,实在是一次难得的经历。
如果不是学习过藏传佛教的人,是很难讲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发现之旅不光要让我们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也是希望各民族文化可以互通和传承。
夜晚的松赞林寺安静祥和,甚至严肃的有些可怕,但旅程还在继续,内心中所收获的也会像一颗种子一样,在我们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全景松赞林寺,40分钟的纳帕海 DAY3:梅里
梅里十三峰可以说是摄影爱好者最想要拍摄到的画面之一,但天气因素也是造成它成为最难被拍到的原因之一。幸运的是在当天日落之前,十三峰中最高也最雄伟的卡瓦格博峰成功的“露出头”来,我们也看到了平日里见不到的画面,原来心诚则灵真的不是一句空话。
从香格里拉出发,会经过一片湖泊,称为纳帕海。环纳帕海一圈大概需要40分钟,这也会是这一次旅程上最平静舒适的道路了。
此处的海拔m,对于大多数人这个海拔高度还不会对身体造成很大影响,但车辆不同,气温气压都会直接影响车况,因此选择一台具备四驱模式的SUV车型在偏远的藏区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事。
与藏区其他地方一样,有水的地方就形成了湖或海,无水之后就被称为草原。当冬春季节纳帕海湖面缩小的时候,形成了此时大片的沼泽草甸——依拉草原,这也是云南最大的春季牧场。
难得的是,这个季节前往会看到湖水与草甸共存的画面,顺势形成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妙场景。
别看车身自重达到kg,好在发动机与变速箱的动力响应很迅速,低速下能够带来足够的爆发力,让动力可以源源不断。
路虎新发现的全地形反馈系统可以针对多种路况进行选择,在面对这样普通沙石路面,还不足以让它使出大招。
在铺装路面上的路虎发现可以通过降低车身空气悬挂,来保证行驶时乘坐的舒适性。
驱车三小时后抵达梅里的酒店,让人惊奇的发现这里的所有客房都能直接看到梅里雪山,但要想欣赏主峰卡瓦格博峰和其他山峰可以说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了。
梅里雪山,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有平均海拔在m以上的13座山峰,被称为梅里十三峰,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高达m,是云南的第一高峰。而且以其巍峨壮丽、神秘莫测而闻名于世,至今都未有人成功攀登上去。
各几农村是只有五户人家的村落,但村子中依旧保持着一妻多夫的藏族传统,究竟是从何开始不得而知,只知道这样可以保证整个家族的团结和完整性。藏族的房屋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几乎家家都是三层为主,一层饲养牲畜,二层住人,三层供奉佛祖,其实也是为了彰显家族的完整。
印制经幡之前需要了解经幡,在藏区悬挂经幡已经成为了家家户户的传统,经幡由五组五色旗组成,五个颜色对应了五行,而悬挂不同地方的经幡寓意也不同。帐篷顶系挂经幡,祈愿神灵和佛陀的许可和福佑。固定人家的屋顶悬挂经幡,并且每年更换新旗,而在春暖开犁时,耕牛角会绑上风马旗,表示向地母致敬和感恩。
一阵浓重的墨汁气味扑鼻而来,低头仔细观察,木头上镌刻的图案则是藏族最为传统的象征——风马旗,藏民认为风马旗能够控制人的气数和运道,也就是五行。而挂置印有敬畏神灵和祈求护佑等愿望的风马,让风吹送,有利于愿望向上苍神灵的传达和实现。
别看只是简单的涂墨,但墨汁的多少也会影响最终经幡的样子,图案颜色深了或浅了都不能很好的表达最纯洁的内心与祈求之情。
涂墨与印拓的过程其实就代表人心的诚意,印制出的风马旗图案越细致清晰,越能代表诚心的程度。
印制过后的经幡需要晾晒,才能悬挂到山顶垭口,用来祈求平安和吉祥,也只有悬挂的那一刻才能明白风马旗对于藏族同胞的重要性。
来之前就听同行向导告诉我们梅里十三峰全部看到是很难的一件事,因为大多时候厚厚的云层会将主峰等其余山峰遮挡住。原本不抱希望的我们在夕阳西下之时抢拍到了主峰被火烧云映照出的模样,好似佛光在普照众生,原来心诚则灵这件事真的会发生。
消失的梅里十三峰,体验印制经幡 DAY4:芒康古盐田
相比曾经的茶马古道,如今的我们已经很难感受到当时古人背起行囊,艰苦前行的困难程度,对他们来讲,这是必要的维持生存和生活的方式。时间无法倒退,我们也无法穿越,但有些传统还是很好的保留了下来,沿袭千余年的古法制盐工艺还是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带给我们的冲击力。
梅里小山居出发前,我们对所有的行李进行了整备,因为从这里开始将会真正的进入藏区,前方的路途又会有多少我们未曾理解和见识到的,接下来都会知晓。
隔界河,离开德钦县佛山乡,进入西藏昌都的分水岭,峡谷中陪伴我们的是藏区第二条江,澜沧江。正式进入藏区,了解学习藏区传统文化,丰富自身内心,对我们来说也是此行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远远的看去,澜沧江两岸的峭壁都被晒盐的工具所覆盖,仔细观察其实它们还是有区别的,左手边的晒盐场属于藏族风格,右手边属于纳西族风格。
眼前这个圆柱体就是所谓的盐井,将盐井中的卤水捞出,进行长时间晾晒,通过沉淀所得出来的就是结晶的盐体。
不同颜色的晒盐地代表着晾晒的不同阶段,红色为结晶后成型的盐,深色为抽出的剩卤水,绿色为刚晾晒不久的卤水。
结晶的盐看起来颗粒感十足,但距离真正使用还有段距离,还需要经过深加工才能成为可食用的盐。此地晾晒的盐还同时分为人食用和牲畜食用。
千年盐井通过最原始的晾晒工艺,保留了盐最初的样子,虽然这样的制作工艺已经远远落后如今更为现代化的生产模式,但亲眼所见这种拥有岁月痕迹和历史沉淀的工艺,更加充实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上盐井天主堂,其实藏族地区除了大家都知晓的藏传佛教以外,我们在盐井地区还看到了天主教,像这种融合了藏族风格的天主教堂也展示了多种宗教信仰的交融,让文化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山间小道上行驶最多的还是SUV车型,但对于路虎发现这样的7座SUV车型可能有些吃力,不过好在强大的全地形反馈系统帮助我们更为轻松的驾驶。
翻过红拉山垭口,远处依旧被云层笼罩的是达美拥雪山,相传是梅里雪山的女儿。山顶风极大,还伴随着小雨,沿途也看到不少骑单车上来的骑友,相比我们,他们才更应该享有“勇士”的称号。红拉山全称为红拉山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几日下来,身体已经逐渐适应了高原气候,如果没看到这座石碑,可能我们都无法想象当下海拔已经达到了m。不光是身体,内心的适应更加证明了此行的目的,去发现无止境的世界和自己。
前一天亲手制作的经幡在临别前也派上了用场,将风马旗用最虔诚的心去系挂,让祈求的祝福能够与天想通,也代表了我们最美好的祝愿。
编辑点评:仅仅四天的旅程已经让我深深感受到藏族文化对于当地居民的影响,根深蒂固的文化底蕴和质朴善良的本性让我对之后的行程更加充满了期待。其实藏传佛教与儒家思想也有着很多共同的地方,小时候对于儒家思想的学习如今显得已经不够用了,用句比较俗的话去总结就是“别去赶路,用心去感受路”。
(未完待续)
真正的古法制盐,“飞跃”红拉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