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19日,一架飞机降落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机场,周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再次来到了印度,预备对中印边境问题进行沟通。
抱着满满的诚意,周总理第四次踏上了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土地,但新德里的欢迎仪式却冷冷淡淡,甚至机场外的反华浪潮一波高过一波,这仿佛都预兆着周总理此次沟通的结果不会太如意。
印度新德里胡马雍陵
在随后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面对记者的刁难,周总理从容应对,始终坚持中国想要和平解决中印边境问题的立场。但印度和中国的关系已经跌至谷底,面对以礼相待的周总理,印度却步步紧逼。中印边境问题一时之间陷入更为严重的僵局,中国无计可施,只能一战解局。
那么印度为何会对我国有这样的态度呢?我国最终又是如何解决中印边境问题的呢?
周总理第四次访问印度巧妙回击唇枪舌战
年,印度不断向中印边境北部扩张,把手伸向了中国领土,中印双方因此剑拔弩张,僵持不下。为了和平友好地解决中印边境的问题,周总理奉命访问新德里,对此事进行沟通。4月19日,周总理在时任外交部部长陈毅同志的陪同下乘专机来到了新德里,一下飞机,周总理就知道这次的沟通绝大可能没有什么好结果。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走下飞机的周总理看到机场只有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和几名政府官员礼节性地前来迎接,而印度群众却寥寥无几,这和周总理前几次访问印度时形成了鲜明对比。要知道周总理前三次访问印度时,首都新德里基本都是万人空巷,周总理等人还没下飞机,就早已有密密麻麻的印度群众等候在机场,迎接远道而来的中国朋友。
周总理与尼赫鲁
于是周总理通过接机的情况敏锐地感知到了印度此时非同一般的反华倾向,在这样一个被空前冷遇的形势下,沟通很大可能是无法取得好结果的。
果不其然,在为期6天的会谈里,周总理和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基本就是各说各话,无法达成一致。印度方面甚至大言不惭地说:“中印边界问题不容谈判,只有中国军队撤退以后,两国才有谈判的余地”。眼看和尼赫鲁谈不拢,周总理随即决定在新德里举行一次记者招待会,向各界表明中国友好和平解决中印边境问题的立场。
记者招待会开始后,周总理先是进行了长达45分钟的演讲,在演讲中周总理表示:“中国和印度,都有五千多年的古老文明,在几千年来,中印两国一直和平相处,休养生息。在滚滚的历史长河里,从来不曾发生过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我希望我们这一代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纠纷,也可以冷静地通过友好协商和公正谈判来解决,这样才不辜负先民和后代。”接着又说道:“我们要和平,我们也要友好,和平友好是我们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周总理这一番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之言成功感染了会场的一部分人,使得他们不由地鼓起了掌。
周总理
演讲结束后,一名印度记者站出来提问:“中印两国的分界线已经划分清楚,为何还要大费周折,重新谈判呢?”周总理回答道:“中印边境的问题有关中国的领土主权,因而必须严肃对待”。
接着周总理又严肃地表示:“我们十分愿意和平协商,这是中国在尊重、和平、友好的原则上对中印边境问题进行解决。如果这都有问题的话,那么印度军队在有争议的中印边境建设据点和武装,不断巡逻甚至动枪动炮,这又算什么行为呢?”
台下的记者们被周总理掷地有声的话语堵得说不出话来,印度记者托姆拉恼羞成怒,竟说中国是大国欺负小国,伤害了中印两国的感情。这引起了周总理身旁的外交部部长陈毅的不满,忍不住起身说道:“够了,别再狡辩了。只要中国确确实实受到了印度的损害,毛主席有句话说得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毛主席
陈毅部长的这番话让场上所有人都为之一惊,也不再强行狡辩了。周总理很自然地接过了话筒说道:“外交部长陈毅同志刚才只是一时愤慨,并没有威胁恐吓的意思。我只想说,中印两国都曾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欺负,又有两千多年的交往史,更应该友好和睦相处。不能再让两国的边界纠纷继续扩大下去,不然只会落得个亲者痛,仇者快的结局。”最终,这场记者会顺利落下了帷幕。
周总理在这次招待会上的表现有理有据,滴水不漏而又无懈可击,面对记者唇枪舌剑般的围攻,周总理不卑不亢,用自己的智慧和机敏予以回击,既表明了我国捍卫领土完整的决心,又传达了友好协商解决问题的态度。但即使周总理以及工作人员反复申明友好和平解决问题这一重要原则,但对方并未领情,印度当局毫无收敛,竟在中印边境附近和我国不断发生冲突。
中印关系变化,冲突不断增加
正如周总理所说,印度是我国交往了两千多年的同志和兄弟,几千年来两国都相安无事,休养生息,甚至发展友好交往。再加上中国和印度两国同样艰难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控制,还有着人口众多的共同点,两国关系按理说应该越来越好才对。那么中印关系是为何发生变化甚至冲突不断呢?
周总理
第一,解放战争时期,印度阻挠我国西藏地区的和平解放,关系恶化。由于中印两国相邻,印度不知何时竟觊觎上了我国领土,在我国解放战争时期,印度极力干涉新中国和平解放西藏的进程,企图让军阀继续占据西藏地区,好让西藏成为中印两国之间的“缓冲地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印度竟派兵阻止解放军入藏。在昌都战役中,我国解放军就曾俘虏过印度士兵,并收缴了大量武器。可以说,正是从印度对我国西藏地区和平解放进行阻挠一事开始,中印两国的关系开始出现了裂隙。
第二,印度获得大量支援,军事实力增强,野心勃勃。年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亲自来到印度进行了访问,可见两国当时关系的不一般。事实上,美国援助印度的力度不断增大,在4年里的经济援助多达40亿美元,当然除了经济援助外,也不乏大力的军事援助。除了美国的支援外,苏联也积极援助印度。于是印度在两国的大力援助下,军事实力不断增强,随即展现出了它的野心。
军事力量强大起来后的印度把“统治”南亚大陆当成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为此印度不惜对弱于自己的国家动用武力,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等国都饱受其害,“野心勃勃”的印度非但没有止步,还产生了干涉中国领土的想法。
第三,我国和平友好解决问题的态度让印度有恃无恐。年,印度趁着我国建国伊始,忙于经济建设和抗美援朝,竟举兵侵占了我国西藏的达旺一带。两年后更是侵占了我国巨哇、曲惹、波林三多、乌热、拉不底等地区,共计多平方公里。
得知中印边境四处着火,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立马着手解决中印之间的问题。出于和平解决问题的态度,我国不愿与“故交”翻脸,只是默默加强了中印边境的布防工作,希望可以友好解决问题,但印度却不解我国的苦心,反而有恃无恐。
毛主席
总而言之,中印关系的变化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自从印度阻挠我国和平解放西藏地区一事起,两国就不断在边境问题上产生冲突。针对中印两国在边境上的冲突,我国始终不遗余力地尝试和印度沟通,希望可以和平解决问题,但印度始终不以为然,反而变本加厉。年,印度再次向我国领土下手,而这次我们决定不再忍让,与之一战。
“来而不往非礼也,印度要打,我们自然奉陪”
自年4月起,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西段的我国境内先后设立了43个军事据点。得知这一情况的我国政府立马通知印度:中国将正式恢复我国中断的边境巡逻。并且警告印度:如果继续挑衅,中国军队将采取手段自卫,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都由印度承担。
但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将中国对印度的警告统统忽略,反而决定铤而走险,对我国动用武力。10月2日,尼赫鲁公然宣布:“印度政府要用军事力量对付中国”,一时之间,印度陷入了战争在即的狂热状态。
尼赫鲁
在尼赫鲁的指示下,印度军队先是在中印边境东段越过了“麦克马洪线”,向我国边防部队发起攻击。后又集结了重兵,在10月20日对我国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对于印度军队嚣张的攻击,毛主席表示:“来而不往非礼也,既然印度要打,我们自然奉陪”,随即决定实施对印自卫反击战。
10月20日,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东段的克节朗河谷、达旺地区,以及西段的加勒万河谷、红山头等地区对入侵我国的印度军队发起了全面反击,对印自卫反击战正式爆发。
战斗打响以后,在东段边境战场,我国边防部队成功击溃了克节朗地区的敌军,并斗志昂扬地向着麦克马洪线以南进军。在战斗中,印度军队完全被我军打得抬不起头,我军一举歼灭了印军第7旅,顺利收复了“麦克马洪线”以南,达旺河以北部分的中国领土。在西段战场上,我军对加勒万河谷、红山头等地的印度军队据点发起进攻。到了10月28日,成功了37个敌军据点,第一个阶段的对中印自卫反击战圆满结束。
然而遭受重创的印度政府仍不死心,11月中旬,印度再次集结兵力对我军进行了反扑,我军积极迎战。经过5天的激战,我国边防将士成功挺进东线,并彻底清除了西段战场里印度军队设立在我国境内的所有据点。11月21日,我国宣布全面停火和后撤,中印战争到此结束。
这场对印自卫反击战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和军威,对印度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事后我国政府把俘虏的官兵和缴纳的装备又还给了印度,可谓把“大国风范”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场精彩的反击自卫战斗也给中印边境换来了数十年的和平。
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则因这次中印战争中印度一败涂地而在国际上丢了脸面,并受到了国内反对派的指责,在印度的声望也一落千丈,2年之后抑郁而终。
尼赫鲁与周总理
相对于尼赫鲁不顾印度人民的安全多次挑起战争而言,周总理却为国为民耗尽了心血,来回奔走,致力于实现中印两国人民的长远福祉,真是一位伟人。事实上,中国从来都不惧怕任何国家,只是希望在“以牙还牙”之前,能用和平友好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可惜尼赫鲁始终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