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路向心进军西藏的部队中,新疆派出的骑兵最早出动。
新疆和西藏被万山之母的昆仑山脉阻隔,由新疆进藏,要翻越多座海拔在米以上的达坂,沿途万古荒原,气候异常恶劣,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地的一半,植被稀少人迹罕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
当时新疆军区为了完成解放阿里的任务,以起义的国民党军骑兵第四旅改编为独立骑兵师,这个骑兵师在编的时间不长,但出了一个名闻全军的骑兵连队,进藏骑兵先遣连,这个连以该师一团一连为基础,由二军加强部分军政骨干组成,总指挥李狄三,于年八一建军节誓师出发,打着一面“向西藏大进军”的战旗,开向藏北高原。
骑兵先遣连由汉回蒙藏维吾尔哈萨克锡伯等七个民族共人组成,全连每人两匹马,身着四皮:皮帽、皮大衣、皮裤。皮靴,西北军区特级战斗英雄、先遣连副连长彭青云回忆,为了进藏,二军把家底都端出来了。
军长郭鹏拿出了随身使用多年的望远镜和指北针送给彭青云,政委王恩茂随手脱下身上的皮大衣,并将二军领导们的皮大衣和翻毛皮鞋都收上来给先遣连,独立骑兵师师长何家产送了自己的坐骑,老首长王震送来了四支盘尼西林,是在西柏坡时毛主席给他的。
在当时仅有的一张地图上,藏北一带是一片空白,没有多大用处,只能靠自己探路。骑兵先遣连从新疆于田的普鲁出发,踏入终年积雪的昆仑山,高原缺氧、雪盲相继袭来,连队即开始减员,历尽艰辛,终于到达扎麻芒堡,连队又开始长时间断粮,当时有严格规定,不能向藏民筹粮,当地藏民也很少,只能靠打猎为生。
后方曾组织三批驴马骆驼牦牛运输队前送补给,还没有翻过雪山即全部倒毙,最后,只有一个维吾尔青年赶着两头牦牛到了,只送来七个馕(维吾尔族传统食品,一种烤制的面饼),几斤盐和半麻袋信,付出如此大的代价效果甚微,先遣连电告上级,要求停止输送给养。
严酷的高原反应下,骑兵先遣连牺牲惨重,在行军途中和驻扎麻芒堡期间,先遣连共有63人殉难,曾经一天开过11次追悼会,第二年副团长安志民带领二梯队上来时,地窝子里躺的全是奄奄一息的伤员,身边就叠放着战友的尸体,已经没有力气去埋。会师后,全身浮肿的优秀带兵人李狄三却终于没能活下来,连队曾决定用一支盘尼西林,被他坚拒。李狄三他生前没有照片,现在只有根据家人描述绘制的画像。
李狄三的遗书读之令人动容:
曹海林(先遣连连长)、彭清云(先遣连副连长)同志:
我可能很快就不行了,有几件事需请二位同志帮助处理。
1.两本日记是我们进藏后积累的全部资料,万望交给党组织。
2.几本书和笛子留给陈(信之)干事。
3.皮大衣留给彭副连长,他的皮大衣在行军途中垫在沼泽里了,早已没有穿的,把我的这件大衣送给他;茶缸一只留给郝文清(先遣连战士),几件衣服留给炊事班的同志,他们的衣服烂得很厉害。
4.金星钢笔一支,是南泥湾开荒时部队发给的奖品,如有可能请组织上转交给我的儿子五斗(斗儿),让他以后好好读书。还有一张狐狸皮(是一位叫日加木马本藏族头人送的)请转给我的母亲。
谢谢。再见了,同志们!
晚晴时清廷对西藏已失去控制,民国在西藏没有一兵一卒。先遣连进藏后,和阿里地方政府率先签订了《五项协定》,在东边昌都战役还没有打响时,骑兵们首先在西藏插上了八一军旗。
年5月,先遣连在扎麻芒堡会合后续部队后,继续前进,跨越海拔米的冈底斯山东君拉达坂,抵达阿里首府噶大克(现狮泉河),胜利完成了进军藏北、解放阿里的任务,随后改编为阿里骑兵支队,进驻中印边境。
进藏各连还打过仗,年初,新疆的胡赛因、哈利拜克股匪,被二军骑兵团击溃后,有千余匪众逃至阿里地区,对藏民抢的很凶,独立骑兵师再次派出第三支进藏部队,由二团一营营长贺景福率领一个骑兵加强连,与前期进藏部队会合剿匪,这股骑匪能骑善射,初战虽然获胜,但战士高原反应强烈,病员增多粮草告罄,无力全歼敌人,只能休整后再行追剿,这时股匪已逃至中印传统习惯线。
在班公湖以西的莫尔多通道,骑兵终于撵上了逃敌,三面合围,迅速接敌,眼看残匪行将就歼,印军突然向我方领土发炮射击,当时中央有不得越境的命令,只能眼看着残敌越境而去。事前我方曾通报印军,如有越境人员希望对方予以扣留并交还,印度这是公然干涉中国内政,那时不把解放军放眼里,十年后将遭受这支部队的痛击。
进藏先遣连太过艰苦卓绝,全连每人记大功一次,这在全军是独享的殊荣,骑兵连被西北军区授予“进藏英雄先遣连”称号,毛泽东主席得知先遣连的英雄壮举,连说了三遍:盖世英雄。
这支骑兵还有更特殊的功绩,他们开辟了一条守护西部边境的天路。
当阿里骑兵支队给养补充非常困难时,东面拉萨的十八军派出五辆汽车,其中两辆拉着汽油,回来时汽油不够了,车不要了,人员骑牦牛回来。
从噶大克到拉萨多公里,骑马要一个月。这几辆车寻路前行,还真把粮食送到了。营长贺景福说,他们能这么远找路开过来,我们能不能也往新疆开。这个建议大家一致赞同,就留下两个司机,贺景福带着往新疆开,历经艰难,翻过了昆仑山,一直开到距离新疆叶城公里的石峡,勘踏出的这条路,就是现在的新藏公路,从新疆的叶城零公里到西藏的拉孜,与川藏线相接。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这条路现在是进藏旅游热线,当年却非常敏感,就是这条年建成的简易砂砾公路,印度反映强烈。
这条路穿过与印度有争议的新疆阿克赛钦地区,紧邻着中印边境传统习惯线,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正是用这条路,我方参战部队的兵力投送和给养运输得到了保障,东线参战的藏字部队老政委阴法唐曾说过,当时中印边境局势最激烈的不是东线藏南,而是西线新疆。这条路建成后,尼赫鲁恼羞成怒了。
在年西线对印作战的参战序列里,有一个简称阿支的建制单位,就是阿里支队,即以前的阿里骑兵支队,由进藏骑兵各连编成。战斗打响,在阿里防区,阿支参与了对入侵印军据点的拔点作战,西线自卫反击战的最后一场战斗,就是阿支的步兵连队配属四师的工兵排打的,当年闻名全国的滚雷英雄罗光燮,就是此战中的工兵排战士。这支骑兵部队,踏出天路,长期守卡,又与世界闻名的廓尔喀雇佣兵见了高低,在骑兵历史上,实在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介绍我认识陈老的朋友姓马,八十年代是驻南疆某团的汽车兵,当年和他的战友们驾驶着军卡,长期往返叶城和狮泉河执行运输任务,那时的新藏线路况很差,兵站设施也很简陋,条件相当艰苦,提起这条平均海拔米以上的路,提起高原反应,“那时真是仗着年轻。”朋友说。
这条对西部边防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天路”,现在路况已大为改观,自驾的、骑行的,徒步搭车的。。。情怀满满地纷纷涌向大美山川、神山圣湖,有多少人会到路边的叶城、康西瓦、狮泉河这些烈士陵园,给这些老班长们点根烟、敬柱香的?这条路线铺满了一代代军人的付出,有心思拜神,还是先拜守护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