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南线、川藏北线、滇藏线、丙察察、唐蕃古道,国内五条进藏路线都经过了藏东明珠——昌都,每年至少有万进藏者匆匆的脚步掠过昌都直奔拉萨。
本文是走吧网第十四期旅行体验师、旅行达人
墨小盒参加卓卓康巴传奇昌都踩线活动15天行程的汇报游记,让我们跟随她的脚步去体验不一样的昌都。文
墨小盒
走吧网独家专稿,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大约20天的自驾旅行,回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想,要如何把这美好描绘出来,太过热情,不是我爱西藏的方式,太过平淡,又不是我想诉说它的样子。
旅历七年,入藏数次,短住半月长则几月,在我心中,西藏已经不再是一个旅行目的地,而是生活里的一部分,在意的也并非是那些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所以这次,我们把目光放在了西藏地图的最右边,那个似乎很久以来都被大家忽视了的地方去看一看。
凡亲自走过,才会发现,
总有一片风景,是你不曾见过。
昌都,西藏第二大繁华的城市,澜沧江、怒江、金沙江在这里并流,国道、国道、国道在这里交汇,西藏、云南、四川、青海四省在这里接壤,或许,你曾经自驾途经这里,却从未想到,倘若在这里换道走上一段人生会有怎样的不同。
世界七大康复道场
雪巴沟
雪岩泉水源地
藏药厂里的文献
乃查姆嘛呢堆
业拉山月亮洞
红拉山垭口
澜沧江“W”型大峡谷
盐井天主教堂
如果说,川藏南线更多体现在自然风光秀美,那么川藏北线则是一条人文风光之路。当然,北线相对南线而言,所过地区多为牧区,海拔更高,人口更稀少,景色也更原始和壮丽。
岗托村西藏解放第一村
站在川藏交界,金沙江的对岸,西藏两个大字,虽经岁月洗礼仍然闪耀眼前,过了桥就是西藏,伫立岸边的岗楼和已经无法使用的老金沙江大桥,都在无声地向我们诉说着曾经那段辉煌的历史,不曾被忘记。
在这里,我们享用了入藏之后的第一餐,而这一餐也让人大呼意外,竟然如此的美味与丰富,我坚信,村民们把最好的食物都拿给了我们。
感激之余,更是难忘离别那一刻的感动,素不相识的人们,使劲使劲挥着手道别。
萨迦派寺庙吉祥瓦拉寺
萨迦传承的主要寺院之一,原属白苯教,后由元朝帝师八思巴改为萨迦寺院,是德格王的祖寺。
寺院大门对面的山上挂满了经幡,三三两两的僧人围在栏杆上,很爱笑很和善,当日落的余晖打在已经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壁画上,走在寺院中,心也会感到平静。一点也不枉费我们开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来到这里,那温暖可以融化疲惫。
夏乌村
种满青稞的一个小山村,在山谷中,有遗世而独立的味道,就像许多年前在山南遇见勒布沟,让人感到舒服,或者,就在这里放放牦牛骑骑马,过一阵子没有网络的生活,也是可以想见的美好。
而村口一转,仅十几分钟,就可以到桑珠洒咧营地欢快的跳起锅庄了。
强巴林寺
藏东最大的格鲁派寺庙,建于明朝年间,因为寺中主供弥勒佛,所以称强巴林,可能因为处在昌都市区,所以有的僧人是会些简单汉语的,而且也喜欢了解外面的世界,比如我遇见的一位问我来自哪里,我回答说东北的时候就问我那是不是漠河呀?
傍晚要走的时候,很有运气的碰到僧众下课,第一次遇到还是比较震撼的,因为你根本无法想象看似平静的大殿里,是如何能够走出那么多身披红衣的僧人们,已经淹没了整条马路,而人还源源不断的往外出,感觉刚才进了个假的大殿。
如果,有缘在藏历新年酥油花节期间再回到强巴林寺,一定要去看一看寺里的神舞。
曾经的夏宫珠古寺
翻越珠角拉山,来到强巴林寺加拉活佛曾经的夏宫,年历史的珠古寺,在一场大雪中,显得寂静而羞涩,雪中的牦牛群仿佛时间静止了一样。
一个个转经筒转过去,一阶阶的上了楼梯,在大殿中,一些年纪尚轻的孩子们正在努力的研习佛经,殿后有村落一般的房屋,据说是温泉,待到山花浪漫时,那真的是可以期待的美好。
长毛岭国家级野生马鹿自然保护区一个嫁给马鹿的女人
偶然的一个雪夜,20岁的向秋拉姆在深山里捡到了两只奄奄一息的小马鹿,她把小马鹿带回家中,和它们同吃同住,小马鹿在拉姆的照料下,很快恢复了健康。就在小马鹿即将成年的时候,拉姆决定将它们放归大山。不久,放归大山的两只小马鹿又回到拉姆家中的草场,拉姆开心的接待了它们。此后,几乎每年,两只小马鹿都会回到拉姆家里来陪伴她度过一段时间。又过了几年,那两只早已成年的马鹿带来了自己的家族—一大群马鹿。拉姆慢慢也习惯了在山里食物匮乏的季节里,竭尽所能的为它们提供食物。时光流逝,转眼四十年过去了,向秋拉姆也早已满面风霜。她和家人一起,继续照料着这个越来越大的马鹿种群。而这片名为长毛岭的草场,也已经成为了类乌齐县长毛岭国家级的马鹿自然保护区。
这是在我拍下向秋拉姆回城之后,才听到的感人故事,也释怀了我心中的疑虑,因为在拉姆拉措,我就曾经偶遇过一群马鹿,它们警惕和怕人的程度,可以说能够拍下它们远去的小屁屁就已经是幸运,哪能想到在长毛岭,还可以近距离的见到如此庞大的鹿群,甚至可以上前喂食。
人在,鹿在,约定就在。这句话久久徘徊在脑海,这不只是一个嫁给了马鹿的女人,也是一个感动天地的女人。
卡玛多塔林
建造于多年前的古老建筑仍旧保持了早期佛塔的四方形外形,原本座的塔林经过岁月的摧残和破坏,经过重建后恢复了座,如今这座佛塔也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洗礼依旧挺立。
在葱郁翠柏中有一座别致的小经堂,主供莲花生大师像,左右各竖有几根高大的转经筒。路,寂静且长,很少有车经过,而络绎不绝的是一圈圈转山转水转佛塔的藏族人。
大雪纷飞的一天,我在这里葬送了自己的第一架小飞机。
崖壁上的孜珠寺
苯教有四大神山之说,孜珠山是其一,孜珠寺立于孜珠山上,海拔4米左右,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寺院之一,也是雍仲苯教最古老、最重要的寺庙之一,始建于三千年前,由第二代藏王穆赤赞普倡导,大成就者第一世穆邦萨东大师创建并传承,至今已是第四十三世。
经典记载孜珠寺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实际上来到这里让人既惊又喜,惊的是不敢回首的来时路,悬崖边看到已经摔得粉碎的汽车残骸和似乎永远看不到尽头的S弯,喜的是见到仿佛悬挂在崖壁上的寺院时心里的满足,它的美游离于这人世间,更难得的是经过允许可以在大殿里拍到精美绝伦的酥油花,路上的任何坎坷已经抛之脑后。
每逢鸡年藏历六月十五,数以万计的朝圣者不辞跋涉之苦,华服盛装地聚集在这雪域圣寺,而最引人入胜的,就是法会期间上演的神舞剧“极乐与地狱”,每十二年才上演一次的神舞法会,是孜珠寺最为隆重的佛门盛事。
瓦拉山云海
从丁青到边坝,我们走了一条地图上没有的路,我们的车是否能够顺利通过,不知,路上需要多少时间,不知,只有连绵不绝的雪山,一座又一座。
而在高海拔的公路上飞驰,追寻着念青唐古拉山东麓,幸运的人,遇见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云海。自驾最大的好处,便是找一个开阔之地,就可以尽情撒欢。
普玉三色湖
峡谷冰川下品字形排列着白黄黑三个湖泊,分别代表着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持金刚菩萨,三湖交汇的山巅,边坝宗古堡遗址静立雪山下。
白湖
黄湖
黑湖
一湖三色,传说很多,最喜欢的是黑湖,名为黑湖,湖水却是墨绿色,水边靠近石头的地方又有着淡淡的翠绿色的边,在往山上去的路中,可以看到很多长在石头上的花,还有粉嫩嫩的高山杜鹃。
怒江大峡谷
这一路,要经过怒江大转弯以及险峻的怒江七十二道拐,才能来到大峡谷,水流湍急,以至于想要接近江边都要抱紧旁边的大石头,岸边超级多的玛尼堆,多到…密集恐惧症看了会不自觉的起鸡皮疙瘩。
怒江大转弯
怒江七十二道拐
怒江大峡谷
遇见了一队朝圣的人,背着似乎是竹制的背篓带着行礼,而且大概还找了随队摄影师,只在江边稍微停留拍了照就继续赶路,果然路线一转马上就要热闹起来!
然乌湖
分上、中、下游三段,所以这次看到的与之前不同,而且这个角度的然乌湖似乎要更壮美些,远可以把湖与雪山装进画框,近可以触摸到湖水,旁边有高原交警(牦牛)随意地走来走去。
来古冰川与来古村
错过了很多次的来古冰川,始终相信有缘总会看到。能够让我翻越一块块巨石,努力走到冰川边的动力,就是那几块美丽的蓝冰,像地球的眼泪。而冰川旁也并不是预期中的寒冷,躺在巨石上小憩,晒着暖洋洋的太阳,这样的享受很是奢侈。
沿着山路向上,就是因冰川而出名的来古村,村子周围遍布美丽的湖泊与宏伟的雪峰,站在这里可以看到6条海洋性冰川,这样的自然景观在中国甚至在世界上都绝无仅有,坐在草地上,空中翱翔的鹰与雪山也成了一幅绝美的画。
如今的来古村公益客栈,也可以容纳团队用餐和住宿,尤其推荐炒鸡蛋和这里的雪花泡泡啤,更有西藏风味的是挂在客栈走廊和墙壁上的各户外队伍旗帜,也许在上面会看到熟悉人的签名。
女人的宫殿东坝民居
进入东坝,一定要换乘当地人的车,起先我们也是很不以为然,直到车拐了几个弯,进入真正的东坝级公路,落差之大,路况之粗糙,转弯之短之急,甚至还出现单车道直角转弯这种学霸级路考题…道拐之后,同行的小伙伴直呼,幸好没逞强开我的越野车下来!
当真正的走入这怒江峡谷深处的东坝民居,看到一座座依山、依道、依水、依果园而建的精美房屋,又要惊呼,如同走进了古代达官贵人的宫殿,更让人欲罢不能的这里实行的可是一妻多夫制,比如我们进入的这所十几年还没修完的房子,这家女主人可以说是女王了。
漫天繁星升起的时候,我们的车盘旋着上行,一首《夜空中最亮的星》旋律慢慢响起,这种感受太美好了,东坝,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名字。
千年古盐田
昌都全境的最后一站,芒康盐井古盐田已有0年历史,是我国唯一保持完整最原始手工晒盐方式的地方,所制成品为白色和红色盐。日落时分,余晖的倒影洒在盐井之上,画面美极。
既然到了盐井,上了舌尖中国的佳加面就不能不尝,经过一番激烈的比拼,我们得出男子组并列冠军56碗,女子组冠军35碗的佳绩,然而还是无法比拼过这里的历史冠军碗的骄人成果,至于冠军能够得到的奖励,还是想想自己能否吃得下碗再考虑吧!
昌都的美景与人文,曾因为交通的大为不便而养在深闺人未知,现在随着雀儿山隧道的打通,天堑变通途,那些走过的地图上没有的路和可以与丙察察相媲美的越野级路段,还有没日没夜的疯,都是在昌都留下的最美好的回忆。
生命中有多少地方,会让人想要去二刷甚至三刷?至少在昌都,我默默的记下了几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