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北京援藏干部到贫困户家慰问。许鹰/摄
▲上世纪80年代,位于四环北路南侧的北京西藏中学建成开学。李士炘/摄
▲年,北京医疗队的医生在延安窑洞里为病人做手术。
▲上世纪80年代,北京东单皮鞋厂派技术骨干到新疆帮助昌华皮鞋厂进行技术改造。图为东单皮鞋厂老工人在向维吾尔族女工传授制鞋技术。李广宽/摄
▲年,东城区教育局将一批电化教学设备和物理实验设备赠送给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以支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周良/摄
▲年7月7日,《北京日报》1版
▲年2月8日,《北京日报》4版
▲年2月3日,《北京日报》1版
▲年9月25日,《北京日报》1版
▲年12月19日,《北京日报》4版
▲年9月2日,《北京日报》4版
▲年8月1日,《北京日报》3版
▲年6月17日,《北京日报》3版
▲年11月5日,《北京日报》3版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响应国家号召,向内蒙古、河北、西藏、新疆等多个外省区伸出援手,派出一批又一批医生、教师、技术人员深入老、少、边、穷地区和受灾地区,治病救人,捐资助学,发展经济……如今,这些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取长补短互助协作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响应中央号召,常向一些贫困地区或受灾地区施以援手,助力当地发展。比如,北医院骨干医生组成医疗队,前往河西走廊、西藏阿里等地区,帮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上世纪70年代,一些省、市开始对口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对口支援的内容主要是内地省、市向支援地区提供生产急需的设备和物资,少数民族地区则以超产的农业、牧业、副业等产品支援对方。(年2月8日《北京日报》4版,《内地省市对口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年,北京与内蒙古确定了对口支援关系。那时候,双方本着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互相支援、共同发展的原则,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开展经济、技术、物资、人才、文化、教育、卫生等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据本报年7月7日1版《北京重点支援内蒙古能源基地建设》记载,当年北京与内蒙古商定了52个互相协作对口支援项目,北京把支援协作的重点放在加速内蒙古能源基地建设上,双方选择一些行业、产品,由北京提供技术支援、技术咨询或实行技术成果转让、技术补偿贸易,帮助内蒙古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而内蒙古则为北京代培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同时双方合作在昭盟、锡盟建设肉牛、肉羊基地,帮助北京解决部分牛羊肉的供应。
年,北京市领导与电力工业部负责人专程前往内蒙古商谈联合办电大计,最终三方达成协议,共同筹集资金,在内蒙古西部建设电厂,向北京送电,解决了北京连续20多年缺电的难题,同时,电厂的建立也助力了内蒙古经济发展。(年4月24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一九九五年将不再拉闸限电》)
后来,北京在对口支援过程中与内蒙古、张家口等地签署了一批合作项目,包括改善煤炭进京通道等,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促进老少边穷地区发展
对口支援的方式促进了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为这些地区注入了活力与生机,得到国家鼓励,被列为“七五”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年,北京师范大学积极协助宁夏大学开办地理专业。此前,宁夏大学因缺乏专业教师,建校20年都未开设地理系。北师大派教师去宁大讲课,并提供了实验室、资料图书建设等方面的帮助。(年11月18日《北京日报》2版,《协助宁夏大学办地理专业》)
据本报年2月3日1版《首都“门巴”支援世界屋脊》报道,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变以往派医疗队进藏巡回医疗的办法为对口支援。医院、医院、医院和基础医学研究所等医疗水平较高的单位,发挥各自技术优势,派出医务人医院的各个科室。这些来自北京的医务人员满腔热情地为藏胞服务,先后开设了检验、内、外、妇、儿、肿瘤、心血管等多学科的学习班和讲座,并采取“带徒弟”的办法,一人带几个当地医生出门诊、查病房、做手术,医院的医疗水平。
有位藏族妇女心脏病突发,家人都准备请人操办后事了,幸亏北京医疗队里的郭静萱大夫及时赶到组织抢救,10分钟后,病人苏醒过来。病人家属惊喜万分,扑过去紧紧握住她的手,激动地叫她“拉瑞巴”(藏语,意为“神医”)。(年12月19日《北京日报》4版,《从北京来了“拉瑞巴”》)
为了帮助西藏的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培养人才,北京兴建了北京西藏中学。这是一所完全中学,也是北京援藏的一个重要项目,年建成投入使用。当年,来自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和昌都地区的名平均年龄12岁左右的藏族学生到北京学习,其中80%来自农牧民家庭。(年9月25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西藏中学开学》)
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对口支援从零打碎敲性的协作发展到联合开采资源,由一般性的技术支援发展到联合组织企业集团,从少量的人员代培发展到县乡干部成批地挂职学习锻炼等,“输血型”的扶贫已向“造血型”的脱贫致富转变,经济发达地区与老、少、边、穷地区的关系更加密切,联系的纽带逐步加强。(年9月2日《北京日报》4版,《广泛开展对口支援促进经济繁荣发展》)
年,北京与张家口结成了对口支援关系,双方不断开辟新的合作领域和合作项目。当年,张家口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有组织地开展了农副产品进京销售,运销北京的蔬菜达33.7万吨。北京则在交通基础建设方面给予张家口支援,共同建设担负运煤任务的“乌金走廊”。同时,在人才、劳务输出方面,北京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优势,为当地兴建改造了一批企业,张家口也向北京输出劳务人员11万人次。双方还组织50多名干部进行了相互交流、挂职锻炼。(年11月27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对口支援张家口市项目实施》)
一年后,北京对口支援张家口取得了可喜成果。北京向张家口捐资捐物万元,其中“希望工程”捐款万元,建立了12所希望小学。张家口有近百家企业与北京的60多家大专院校和多家科研单位建立了经济协作关系,签约确定的合作项目达多个。那几年,张家口每年运销供应北京的蔬菜达33.7万吨、肉类达5.6万吨,服务北京的副食品基地有了新发展。(年8月1日《北京日报》3版,《北京张家口优势互补对口支援成果可喜》)北京对口支援三峡库区,朝阳区与巴东县签订对口支援协议,不仅捐款捐物,而且积极探索提高巴东县自身“造血”机能的路子。区计委低息贷款60万元用以帮助巴东水泥厂的技术改造和扩建工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年11月26日《北京日报》6版,《朝阳区心系巴东送真情》)
智力援建提升当地软实力
进入新世纪,北京的对口支援一方面以首善标准改善民生,另一方面重在通过智力援建提升当地软实力。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北京与内蒙古达成对口支援协议,双方各确定所中小学和职业学校结成“手拉手”姊妹校。年至年期间,北京定期通过“讲教团”“导学团”形式为受援旗县和学校举办教育干部和骨干教师培训班,并接收一部分受援学校校长和教师到北京挂职锻炼和带职培训。同时,北京学校还资助了受援学校的名特困生,无偿提供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和文化体育器材,捐赠学习和生活用品。(年7月12日《北京日报》1版,《北京内蒙古手拉手百所学校结姊妹》)
年,北京担负起对口支援什邡灾后重建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北京不但为什邡修建了新校舍,还通过智力援助提升了当地的教育软实力。那时候,北京去什邡支教实行“量身定制”,什邡学校可以根据需求点学科、点内容、点老师。北京实验二小数学老师华应龙、人大附中语文老师陶云……北京中小学的不少“大腕”都曾被点将到什邡。不仅如此,北京还整合教育资源,为什邡开通了“京什远程教育培训资源网”,根据什邡教育的实际开设了精品课程、教学设计、特色资源等栏目,什邡中小学余名教师凭卡可以免费登录,在线学习、交流,接受专家指导。这些举措的实施,令什邡中小学校在办学理念、教学方法、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有了大幅提升。(年6月17日《北京日报》3版,《北京智力援建提升什邡教育软实力》)
如何提高智力支援的针对性,是北京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的一项重要探索。自年启动新一轮对口支援以来,北京为新疆和田、西藏拉萨、青海玉树等受援地区开办了各类培训班。培训班向专业技术人员和基层一线干部倾斜,科学设置培训项目和班次,突出“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年11月5日《北京日报》3版,《智力支援紧扣受援地群众需求》)
拉萨市全部区县实现脱贫摘帽、内蒙古贫困旗县实现“清零”……近两年来,好消息不断传来,可以说,北京对口支援对这些地区脱贫起到了大作用。目前,北京正在努力完成中央交给的对口支援、帮扶的任务,涉及河北、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5省区73个县级地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北京智慧。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贾晓燕
原标题:《那些年,北京对口支援的点滴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