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福州新闻网」
福州晚报记者陈丹朱丹华/文陈暖池远/摄
无影灯下,他们妙手仁心;非洲大地、雪域高原,他们播撒大爱;疫情当前,他们勇敢逆行;儿科战场,他们力挽狂澜……
经国务院批准,自年起,每年8月19日被设立为“中国医师节”。
今天是第4个“中国医师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听听这些福州医生的心里话,看看他们是如何治愈患者,也“治愈”自己。
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主任王世彪。
儿科专家王世彪:
向着救治更多患儿的目标出发
“希望有更多患者被救活,得到健康和快乐!”这是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主任王世彪一家三代医者不变的初心。
王世彪从医近40年。他的祖父王君纲是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的医学博士,年带医疗队抗日救国,为救两名溺水医生献出了不满30岁的生命。“拿着我祖父留下的听诊器,我父亲王永宽立志行医。”王世彪说。年,王永宽从上海医学院毕业后南下参与创建我省儿科,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科一干就是60多年,助力该院这个被戏称为只有“感冒医生”的科室渐渐发展至全省领先水平。
跟随父亲的脚步,王世彪也来到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工作。年,该院成立了儿童重症医疗救治中心。作为该中心主任的王世彪与同事陆续掌握了有创呼吸机、纤支镜以及“叶克膜”等抢救技术……许多以前不可能救活的患儿救回来了。
数十年来,他几乎天天加班,回家后一接医院,忙的时候一夜无法合眼。“有人说,你这么老了,应该放松一点。但是我还愿意不断提升自己,救更多的人。”王世彪笑着说。
近两年来,王世彪带领团队积极参与全省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危重症患儿救治的医疗网络覆盖体系创建,以及相关转运能力的提升建设。今年,他站上了新建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医院这个更高平台,向着救治更多患儿的目标出发。
福建省名中医萧诏玮。
名中医萧诏玮:
希望把中医的种子播进娃娃心里
“希望把中医的种子播进娃娃心里,让祖国医学为小儿健康保驾护航!”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专家、福建省名中医萧诏玮的期盼。
80岁的萧诏玮老先生是享誉福州的陈氏儿科第七代传人,至今坚持每周坐诊7个半天。从医61年来,他接诊疑难杂症无数。曾有个4岁男童,左侧睾丸突然肿大如拳头,却不痛不痒,外科医生推断是先天性睾丸鞘膜积液,得开刀。家人舍不得孩子开刀,找到萧老。萧老开了20多副中药,孩子吃完后,睾丸消肿了。
除了坐诊带教,30多年来,萧老还致力于福州中医史和学术流派的研究。退休以来的大多个下午,他都在寻找散落的福州文献资料。晚上,他总是闭门伏案,将穷搜细捡所得总结成册,希望传承榕医文脉、服务桑梓。
萧老说,中医强调未病先防,但是现在许多年轻父母对中医了解得不多,不重视节气变化和饮食调理对小儿健康的影响。希望孩子们也能学一点中医,让传统中医药在现代社会焕发光彩。
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
来源:福州新闻网作者:陈丹朱丹华陈暖池远
谢雪榕医生为病人做理疗。
针灸专家谢雪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谢雪榕非常孝顺自己的父母。作为医者,她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胸怀来对待老年患者。
平日,谢雪榕工作忙碌。但她一有空,就回家陪伴父母,常用针灸、刮痧等方法治疗父母的颈肩腰腿疼。在日常的医疗工作中,她对老年患者和颜悦色、耐心热情。她经常组织科室同事进社区义诊,与医院周边小区的中老年居民保持密切联系。接到许多老人的咨询电话时,她都耐心帮他们判断病症,给予就诊指导。
年,谢雪榕远赴新疆昌吉开展医疗援助工作。在援疆途中,她不仅用心带教,更身体力行,克服生理上的种种水土不服症状,悉心治疗疑难杂症,为年迈的患者造福。一位年过七旬的回族老妇患失眠症20多年,在谢雪榕的精心治疗下,失眠逐渐好转。医院,紧紧握住谢雪榕的手,久久不肯松开。
在援疆过程中,谢雪榕还频频去乡下义诊,每次都要走近公里的路程,有时还面临恶劣天气,但这些都不能阻挡她帮助老人的脚步。
远在非洲博茨医院普外科医生龚超。受访者供图
援非医生龚超:
希望顺利完成援外任务,早日平安回国
“希望我们医疗队,在严格的防护措施以及疫苗的保护下,抵挡住病毒,顺利完成援外任务,早日平安回国!”这是远在非洲博茨医院普外科医生龚超在“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的心里话。
龚超参与援非10个月了。在博医院里,新冠隔离病房住满以后,新冠患者分散到普通病房,工作人员只是用一个蓝色屏风分割开两个区域,一边收治普通病人,一边收治新冠患者。虽然医护人员尽心尽责地救治每一个病人,但病毒也毫不客气地扑面而来。在这种态势下,医务人员工作量增加不少。在严格的防护下,龚超近期集中救治了几个新冠患者。
因为全球疫情,龚超许久没见到家人。他说,以前非常不理解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出来以后他才知道,这体现了作者孤寂、单调的情感,还有对这种单调状况的无奈。现在他的心情是一样的,看着空荡荡的房间,他也会说:“我的床上有两个枕头,一个是我的,另外一个也是我的。”
援藏医生念其钱。受访者供图
援藏医生念其钱:
愿以优质医疗服务,促进闽藏山海交融
“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记者问援藏医生念其钱,有啥想说的心里话。他想了想,说:“愿以优质医疗服务,促进闽藏山海交融!促进民族和谐团结!”
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医师。3月,医院病理科工作25年的他,成为了首位援藏病理工作者,奔赴昌都市妇幼保健院,他的任务是:从零到有打造该院的病理科。
一个科室的创建、运营,远比单纯当医生复杂、困难多了。念其钱一度感到极大的压力,甚至有些焦虑,怕不能胜任工作和无法实现援藏初心。但内心自问自答的三个问题,让他顶着压力干,迎着困难上——
“援藏为什么?”不就是为了来填补、补齐当地的空缺与短板吗?如果遇到困难就畏缩不前,家人的牺牲付出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藏干什么?”不就是在现有的工作条件下,发挥我们的专业才能,埋头苦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已有条件更上一个新台阶!
“离藏留什么?”不就是留下艰苦奋斗的足迹,为后来者铺平道路,为西藏留下美好的未来!
于是,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和同事们如游戏闯关似的,一步一步克服困难,建起了昌都市妇幼保健院病理科。“当第一张常规病理报告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都激动不已。”念其钱说,这报告对于昌都当地病理学的发展有着里程牌的意义。
一次援藏行,一生高原情……如今援藏已经近半年了,念其钱表示,接下来他还将发挥所学,逐步完善该院病理科各项技术,打造昌都地区有较大影响力、学术能力、服务能力的病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