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上的古代部落女性为王,女官掌权

苏毗藏文音译作“松巴”或“孙波”“森波”等,是青藏高原上的古老部落。一般认为,苏毗是隋唐时期的羌人部族,主要活跃在藏北羌塘高原和今青海玉树地区,以女性为王。

女国即苏毗国

隋文帝开皇六年(年)遣使向隋朝纳贡,吐蕃兴起后融入吐蕃。史载其国出产朱砂、麝香、牦牛、骏马、蜀马,尤其盛产盐,与古印度有盐贸易。男女皆以彩色涂面,人皆披发,以兽皮制鞋,人死实行瓮葬,崇拜阿修罗神和树神。

据杨正刚先生考证,约在公元前4世纪,苏毗已登上了西藏历史的舞台,其发祥地朗地吉木雪,在今西藏南木林县境内的襄曲(香曲)河流域。7世纪前,襄曲河称为苏毗河,该地区气候温和,宜农宜牧,孕育了苏毗的早期文明。这里是古象雄通往雅隆悉补野部(吐蕃王室所在部)及其他诸部的交通要道,10世纪以后,琼波南觉在这里创兴香巴噶举派,13世纪为八思巴所建立的十三万户之一。

苏毗强盛后向东发展,进而迁居几曲(拉萨河)流域。约在6世纪中叶,苏毗有两位王,即森波杰达甲吾和森波杰赤邦松,分别占据几曲流域上下部分。约在6世纪末,赤邦松征服拉萨河下游一带的达甲吾,苏毗空前统一,汉文史籍称之为“女国”。

这时的苏毗,统治中心是今天的彭波(或作彭域)地区,东与今川西和昌都地区的附国接壤,北接突厥,西南境在玛旁错湖与象雄相接,南方以雅鲁藏布江和悉补野部为界。在当时的西藏高原上,它与山南雅砻河谷的悉补野部、阿里地区的象雄部三足而立。

苏毗最盛时辖今整个藏北高原、青海玉树大部和新疆南部。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苏毗被纳入吐蕃治下。划为苏毗茹(森波茹),下辖11个东岱。

“茹”是吐蕃政权下设的最高一级行政组织,苏毗茹是当时的五茹之一,所辖地域比原先大为缩小,主要在唐古拉山南、北草原。据日本人佐藤长《西藏历史地理研究》,苏毗茹以今边坝以西的丹达塘为中心,东界为昂曲河中下游地带,西界为今藏北班嘎县境内的其香错湖,北界为今唐古拉山以北尕尕曲沿以南沿青藏公路木鲁乌苏河畔雁石坪一带,南界为今黑河嘉黎县的麦地藏布,大致方位是东经96°8′~89°6′,北纬30°5′~33°5′。其原来占据的整个拉萨河流域及其沿雅鲁藏布江东西延伸的广大地区划给了乌茹和叶茹(即冶茹)。

据杨正刚考证,吐蕃王朝统一青藏高原后,原苏毗部族的一部分转移到川西北的嘉绒地区,即藏文古籍《嘉言宝藏》所说“在东方的汉地和西藏之间”,成为《旧唐书》中的东女国。同时,吐蕃时期苏毗的部分部落被迁发到西域的于阗(今于田)、沙州(今敦煌)及青海河湟一带,“从而在这些地方出现了苏毗侨郡的情况”。

吐蕃驻守河湟一带的“尕玛洛”(意为没有赞普圣旨不得返回的信守命令的人)很可能是苏毗人。据《安多政教史》记载,直到19世纪中叶,在湟水北部的华热地区(今青海互助、乐都北山和甘肃天祝的部分地区)还保留有苏毗王赤邦松统治中心彭波地方的方言。今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哈拉直沟乡、贵德县和尖扎县交界处,均有村名“松巴”,是苏毗的异写,村民自称其先祖从西藏迁来,“它们均系吐蕃时期驻防河湟的苏毗部落及其后裔的侨郡”。

据新、旧《唐书》,苏毗最高统治者为女王,从王族中推选,氏族部落以女性为中心,女人为氏族长,国事活动由女王、女官掌权。《隋书》载,开皇六年(年),女王遣使与隋通好,与汉地中原有了联系。苏毗被纳入吐蕃五茹之一后,苏毗王室与唐多有联系,多次派其大臣和王子去长安。显庆元年(年),唐封苏毗女王为“右监门中郎将”。至德元年(年),王子悉诺罗率部降唐,被封为怀义王,赐姓李。吐蕃王朝崩溃后,苏毗分裂成各部落,为藏族的主要来源之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zhouxinxi.com/afhgx/240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