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
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这就是
救捞精神
回首“十三五”
让我们看看
一线救捞人的这五年
北海救助局高级船长邹本波
守望千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救捞体制改革后,我成为一名专业的海上救助船长。一路走来,我见证了救捞事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十三五”以来,一艘艘现代化的专业救助船舶、救助直升机、救助快艇相继列编,进一步提高了救捞的履职能力。
正是得益于这些精良的救助装备,使我能更好地履行职责,守望平安。30多年来,我带领全船职工坚守海上待命一线,在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关键时刻,不畏艰险、全力施救,共执行海上救助抢险任务60余次,成功救助遇险人员余人、船舶30余艘。
在大连新港输油管爆炸,导致附近海域大面积污染事件中,我带领“北海救”轮全体船员每天工作近20个小时,在体力一度透支的情况下,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忘我的拼搏精神,连续奋战40多天,高质量完成海上溢油清除、巡航监控任务,还渤海湾一片碧海清波。
在运砂船翻扣,致4名遇险船员乘慢慢漏气的救生筏漂流事故中,我带领“北海救”轮创新采用两名救生员先登上吊篮,再合力将半昏迷状态的遇险人员从救生筏中一一拉进来的救助模式,抓住有利时机,救生员两次往返海面,成功将在生死线上挣扎的4条鲜活生命救回。
在“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海上应急救援保障任务中,我带领“北海救”轮全体船员加班加点做好设备加改装工作,奋战两个月完成飞船上升段应急溅落在A区的返回舱搜索回收救援任务。同时,在年圆满完成“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海上发射平台的起抛锚、拖带、精准就位等试验和实战任务,保障了“一箭七星”的首次海上发射。
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这是一代代救捞人传承赓续的精神品格,也是我们救捞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力量所在。
新时代,新作为,我将会一如既往地热爱海上救助事业,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保障海上人命财产安全,保护海洋环境清洁”的职责使命抗在肩上,不忘初心、勇挑重担,为漂泊在海上的千舟万船点亮希望的灯塔,为推进国际一流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飞行员晏腾辉
告别校园搏击长空放飞梦想
这五年,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五年。
也许是命运的指引,临近毕业的我,偶然看到飞行队招收救助直升机飞行员的海报。在我心里,海洋和天空是两个极大的向往,而救助直升机飞行员可两者兼顾。于是,我坚定选择了中国救捞。
年7月14日,我来到厦门,正式加入救捞队伍。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注重员工精神文化建设、强调人文关怀的单位风貌;感受到了机务维修工作者的兢兢业业与救助一线机组的侠骨柔情;感受到了我所选择的这项事业的真正含义——“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救助飞行就像是海上遇险人员的“及时雨”,在关键时刻迅速出击,与时间赛跑,救渔民、船员于惊涛骇浪,在风险危难乃至生死抉择中践行着对生命的承诺。
此后,三年的英国初始改装培训,更让我明白唯有努力学习、刻苦训练,才对得起这份责任和制服上的五星红旗。年8月,在队领导的关怀及教员机长的指导下,我开始S-76C机型副驾驶的改装,这意味着离真正救助值班又近了一步。
今年8月,我顺利通过搜救副驾驶改装,终于有了和战友们一起冲锋陷阵的资格。每当救助警铃响起,总要有人挺身而出,我已经是一名救助飞行员,挽救生命是我的职责,这是属于我的战场。
12月17日,我执行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次救助。“闽东渔”船有一名渔民腹部被皮带打伤,怀疑脾脏破裂,急需救援。当救助机组顶着八级大风、六七米高的大浪成功救回该受伤渔民,伤者家属拉着机长的手,流下感激的泪水时,我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不仅是为一条生命的获救而欣喜,也是为能从事这份伟大的事业而骄傲。
刚参与过救援,再看电影《紧急救援》,内心有别样的感慨。从影院出来,看见一家人,妻子紧紧攥着丈夫的手,女儿搂着父亲的脖子,多么温馨。其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日复一日,每一名为救捞事业奉献光热的平凡人,都在尽力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扛住风雨,挡住灾难。正是有那千千万万的逆行者,才有这万家灯火安适之乐。
南海救助局救助船长陈栢照
进驻南沙守好祖国南大门
年,我从大副升为救助船长,角色的转换使我感到肩上责任重大。为了更好地弘扬“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我奋发图强,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救助技能和管理能力,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前行。
“十三五”期间,我先后执行过多起不同形式的海上救助任务:年7月,连续奋战三天两夜,成功救助在台湾浅滩搁浅的6万吨级大型满载散货船“福明城”轮和5万吨级大型满载散货船“福泰山”轮;年12月,历时30天,圆满完成自升式平台“勘探7”号的跨海区长距离拖航任务;年12月,历时12天,在西沙海域恶劣海况下克服重重困难,成功救助因主机故障漂航中的14万吨级超大型外籍油轮“MatterhornSpirit”号,并将其安全拖抵至深圳友联船厂……
然而,最让我骄傲和自豪的还是进驻南沙值守这项特殊任务。年7月,在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部署下,南海救助局派出海上专业救助力量正式进驻南沙值守,以人命救助为核心任务,履行国际公约,全力保障南沙海域水上交通安全。
作为进驻南沙值守的首任救助船长,我带领全体船员,克服南沙独特的高温、高湿、高盐、高紫外线和低氧的气候环境,复杂多变的气象情况,以及机器突发故障对特定备件更换周期长等困难,通过建章立制、联学共建、加强训练与安全教育等措施,顺利完成了为期三个月的值守任务。
近日,作为第11批次救助力量,我再次带领救助团队从三亚启航进驻南沙值守。这一次,我更加自信,也更加坚定,海上救助人必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弘扬救捞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好祖国的南大门。
一路走来,我先后获得了局、队先进工作者,救捞勇士,救捞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年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这是对我工作的肯定,更是鞭策,我将继续为之努力奋斗。我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救捞事业必将创造更大的辉煌,向着建设国际一流现代化救捞体系的目标阔步前进,我也将在救助船长的路上,初心不改,使命不渝!
烟台打捞局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王道能
实干创新传承发扬打捞工匠精神
我的成长,离不开这个奋进的时代。
“十三五”以来,救捞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了救捞事业的快速发展。乘着浩荡东风,我也在救捞一线砥砺前行,坚定履行应急抢险救捞职责,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对行业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率。
救助打捞涉及知识面广,每项打捞工程都面临五花八门的技术难题。打捞作业成不成,好不好,快不快,技术人员是关键。我经常跟同事们说:单位能放心把打捞方案的制定交给我们,放手让我们往前闯,我们就应该担起这份责任。
五年来,我牵头开展了极浅水域大吨位难船整体救助关键技术、水下残油及液体危化品抽取回收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获得4项实用新型专利,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打捞技术进步贡献了力量。同时,针对打捞技术短板,组建了职工创新实验室,承担“十三五”多项重大创新课题,研制了水下开孔机等14项实用性装备,有效提升了打捞效率。
在“碧海行动”沉船打捞、“辽河一号”救捞、“四川广元”紧急救援、燃爆集装箱船“广平”轮救助、液体危化品船“光汇”轮救助等数十次救捞工程中,我带领烟台打捞人一次次救民于水火、救船于危难,用信仰与执着守护一方水域航行通畅、碧海清波。
我清晰记得在极浅海域大型海洋工程船“辽河一号”打捞工程中的每一个白昼与黑夜。“辽河一号”自重近吨,坐沉于潮间带,低潮时水深仅0.5米,大型打捞船舶与装备均不能进入现场,传统的打捞方案被一一推翻。
面对重重困难,我们创新提出了建造打捞浮箱结合船舶内浮力拖浅难船的方案。历经艰难决策、半载鏖战,最终成功将断为两节的难船成功拖浅。此工程也创造了烟台打捞局极浅海船舶救捞最大吨位、首次设计建造使用特种浮箱抬浮难船等多项新纪录,彰显了国家专业救捞队伍的实力和影响力。
“十三五”我们坚实走过,“十四五”我们信心满怀。以全面提升应急救援能力为着眼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我坚信建设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如期实现。
西藏自治区道路运输管理局
党委委员、常务副局长(挂职交流)
孙继刚
将“救捞精神”融入脱贫攻坚
我是一个和大海打了十几年交道的救捞人,大学毕业后就到原上海救捞局,从一名普通的救捞技术人员逐步成长为一名救捞现场指挥人员。黄河小浪底抢险、“运鸿”轮抽油、马航MH搜寻、韩国“世越号”打捞……这些事件中都有我的身影。经过大海风雨的洗礼,我深刻体会到“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也一直用实际行动诠释心中的这份坚守。
年,我从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来到世界屋脊——西藏,作为交通运输部第八批援藏干部,开始了人生又一个充满挑战的新征程。
援藏后,我逐渐领悟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并先后被评为“西藏交通运输厅践行‘两路’精神先进个人”和“西藏道路运输管理局优秀公务员”。
雪域高原海拔三千多米,被称为生命的禁区,恶劣的自然环境,非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难以想象和承受。然而多年的海上磨砺,养成了我对事物敬畏、坚守和豁达的心态,使我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入到西藏的工作和生活中。
莫美村是昌都卡若区最偏远的村子,进村只能走山路,路两边是悬崖峭壁和万丈深渊。年5月,我送第七批工作队到莫美村,从拉萨出发,历经三天两夜才到驻村点。
第二天一早,我们冒着寒冷开始走访入户。在精准扶贫户嘎松曲珍家里,我们详细了解她们的生活状况,认真做好记录,仔细核对信息;在精准扶贫户益西拉曲家的危房前,我们倾听他们的诉求,了解新房建造进度,协调解决问题,确保在冬季来临前他们能搬进新家。因为路途遥远,我们做好交接和调研工作后就要返回拉萨。见我们要走,藏族同胞满是不舍,一双双有力的手紧紧握着我们的手,一条条洁白的哈达纷纷献给我们。那一刻,我对自己说,明年我还会再来。
在茫茫大海,我用“救捞精神”抵御风浪,在雪域高原,我用“两路”精神砥砺奋进。人生有成功与失败,有盛衰与荣辱,奋斗过的人生无悔,付出过的努力无憾,我不会停下追求生命意义的脚步。
广州打捞局高级潜水员钟海峰
“海上特别勇敢奖”背后的赤诚与拼搏
对我们打捞人来说,每次救援都是新任务、新挑战,唯一相同的就是危险和艰辛。工作30年来,我怀着对救捞工作的赤诚和对生命的敬畏,在工程分队的潜水员、潜水班长、潜水副队长及工程队队长等多个岗位磨砺积累,时刻以饱满的精神冲在一线。
年8月,受台风“天鸽”袭击,一艘装载有吨石脑油的“凯顺油7”轮搁浅在珠江口青洲岛的礁石上,船货舱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和变形,石脑油开始慢慢向大海泄漏。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此类化学品船舶打捞作业。作为潜水工程队队长,我第一个下水探摸难船破损情况及沉态,争取第一时间拿到第一手资料。同时,结合自身经验,我迅速设计出解决办法:将氮气注入储油舱,减少油舱氧气浓度,从而防止石脑油爆炸,最终成功将石脑油、重油等卸载过驳,摘除了珠江口这颗“化工毒弹”。
同年11月,在珠江口海域的一艘沉没商船里,我和同事成功救助被困于水下货舱超过36个小时的6名船员,在8米多深的海底教他们使用呼吸设备并成功从水底逃生,创造了海难救援的奇迹。
然而当时救援工作的开展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救助直升机一直在沉船水域上空盘旋,30多艘船艇紧紧盯着水面,20多名潜水员24小时不停歇进行接力搜寻,但30多个小时过去了,仍未发现任何生命迹象。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不能放弃。终于,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7名幸存者被成功救出。
这是目前为止,我救人人数最多的一次,也因此获得了年国际海事组织最高奖——“海上特别勇敢奖”。当然,这个奖是给我们团队的,也是给中国救捞事业的。在生命面前,每一个潜水员都会用尽全力,勇往直前。
“十三五”期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救捞事业,投入了“华祥龙”等诸多打捞重器,救捞装备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快速提升,海上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高。作为一名一线救捞人,我热爱潜水救援这个职业,热爱自己的工作,能在危难之时挽救他人生命,我感到十分自豪和光荣,我想我会一直从事下去,为国家救助打捞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转自:中国交通报
原标题:《救捞人这5年,够英雄!》